“交通大腦”助力市民出行“一路通”;20多億條交管數據,分析研判交通違法行為;整合優化社會資源,創新快處快賠處理模式;讓車管所“流動”起來,做到真正便民服務“零距離”……近年來,錦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準確把握城市交通管理實際、理性分析城市交通管理矛盾,以強化科技引領為突破口,努力提升交通管理精細化、實戰化、科技化水平,走出了一條全新的創新創優實踐道路……
創新應用場景
“交通大腦”不斷擴容
走進錦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科技信息指揮中心的指揮大廳,55平方米的8K高清LED顯示屏環繞整個墻壁,“情指勤督”一體化指揮調度系統映入眼簾。
指揮大廳
“你好,這里是錦州交警支隊指揮中心,請問您有什么需求?”“同志,我媳婦馬上就要生了,要到醫院去,但是路上堵車,可以尋求交警的幫助嗎?”……
了解情況后,民警迅速做出反應,按照預案下達調度指令——利用電臺通知距離報警人最近的執勤民警與報警人對接;通過“交通態勢分析系統”為救護車輛規劃最佳行車路線;利用“交通信號遠程調控”系統對沿線全部信號燈進行綠波控制;利用設在中心的交通廣播直播間向社會發布救援信息,提醒社會車輛注意避讓。“我們已經安排民警去接你,請跟隨我們的車輛去醫院。”幾分鐘后,從沿線的視頻監控中已經可以看到執勤民警正在護送求助車輛趕往醫院。
錦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副支隊長陳光告訴記者,指揮中心的“AR實景指揮作戰平臺”“大數據分析”“交通態勢分析”“交通誘導”等國內先進的指揮調度系統,構建了多維度的動態交通感知大數據資源池,顯著提高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指揮的快速反應和科學決策能力。
“交通大腦”的應用不止這些。隨著“交通大腦”不斷擴容,除了提高事故處理效率,提升車輛通行效率,還大大助力了查處交通違法駕駛員,逾期未報廢車輛、套牌車等重點交通違法行為。
陳光指著大屏幕上彈出的一張失去駕駛資格人員名單,“指揮中心建立了‘錦州地區失駕人員信息庫’,綜合應用‘自動抓拍’‘模糊比對’‘車軌分析’‘人臉識別’等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通過系統自動比對城區所有車輛駕駛員的信息,一旦發現駕駛員存在失駕行為,系統自動報警,指揮中心直接調度一線執勤民警進行查扣。”陳光表示,去年應用這一戰法,查獲失駕人員30余起,極大地遏制了此類交通違法行為的發生。
精準“微創”治理
快處快賠無死角
“事故相關證據已取證完畢,已經確定了雙方事故責任……”在錦州某郊區的一“堵點”,民警正通過一架無人機向雙方車主隔空喊話。而駕駛人隨后就接到了公安交管部門來電,通知他如何去辦理賠償業務。
無人機并不新鮮,但用無人機處置交通事故,還真有點新鮮。
原來,這是錦州交警快處快賠模式的升級版——“智能無人機巡檢系統”服務。
“交通事故快處快賠模式啟用后,街路上的攝像頭能覆蓋到80%了,但還有20%的死角有盲區,于是我們與西北工業大學合作,建立了全國公安首個全天候無人機智能航空站。”陳光介紹道,“智能無人機巡檢系統”具備自主起降、自主避障、自主充電、實時視頻傳輸、遠程喊話、城市影像拼圖以及人機交互等功能。
無人機的投入使用,不但解決了“警力不足、出警時間長”的問題,還解決了民警需要攜帶無人機趕赴事故現場、操控無人機需要專業人員、長時間作業需要手工更換電池等問題,與固定監控系統及路面民警、交警鐵騎的4G執法記錄儀構成了高、中、低三個層面的遠程可視化立體快速處置網,實現了“空地一體化”交通事故處理模式的轉變。
更為重要的是,在應對交通事故中危化品泄漏、車輛起火等突發事件時,民警無法進入現場勘查,而無人機系統不但可以快速進入事故現場進行交通疏導,還可以回傳現場圖像為指揮救援提供決策依據。
“流動”車管所
實現全方位便民
智慧交通不僅僅是解決出行問題,更重要的是打通交管服務“最后一公里”。
近日,錦州渤海大學校園開進了一類新式警車——“流動”的車管所,車上自助查詢服務機、業務辦理柜臺、視力表、高拍儀等設備一應俱全,交警正在為學生們辦理業務。
在推進“放管服”改革過程中,錦州交警堅持抓基層、重基礎,推動重心下移、警力下沉,通過探索構建新型警務機制,不斷增強基層實力、激發基層活力、提升基層戰斗力。2020年6月,“流動車管所”應運而生,實現多項業務集中辦理、“一站”辦結。
“別看車內空間有限,所需的設施設備卻一樣不少。”陳光介紹道,“流動車管所”內配有計算機、打印機、制證機、身份證讀卡器、復印機、自助服務機等設備,通過4G無線網絡技術接入公安網絡機動車駕駛證管理系統,目前可以辦理機動車、駕駛證、體檢、違法處理等六大類共50項車駕管業務。
“錦州首家‘24小時自助車管所’正在建設當中,投入使用后將更加方便廣大群眾全天候自助辦理車管和交通違法業務。”陳光表示,錦州交警將不斷聚焦群眾最關注最期盼的問題,不斷夯實服務理念和基礎建設,使“網上辦”更智能、“一次辦”更便捷、“馬上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