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基層人民調解工作是維護一方平安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在調解中,靠的是磨破嘴、跑斷腿和真心真意來打動雙方當事人,調解糾紛沒有時間、場所的約束,靠的是“四心”:熱心、耐心、細心和公心。臺安縣司法局桓洞司法所始終將為民理念貫穿工作始終,扎實推進人民調解工作高質量發展,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發生在桓洞司法所的調解故事。
桓洞鎮桓洞村村民趙乙與同村的趙甲因為土地糾紛產生爭執,爭執中,趙乙妻子將趙甲妻子打傷,隨后,趙甲報警,趙甲妻子被送往醫院進行治療,后經鑒定,趙甲妻子輕傷,趙乙妻子被提起訴訟。
事情發生后,司法所第一時間到村上了解當事雙方情況及事情經過:趙甲承包了第三方土地耕種,趙乙認為趙甲耕種了自己的土地,由此產生糾紛進而引發了傷害事件。經過考量,司法所工作人員制定了調解方案,一是理清雙方土地糾紛癥結,二是疏導被害一方情緒,只有雙管齊下,才有促成和解可能。明確方案后,司法所召集村干部和土地所屬人首先確定土地歸屬,經多方認證,趙甲確實耕種了趙乙的土地。明確土地后,工作人員多次到趙甲家做工作,但趙甲及其妻子情緒激動,一再表示絕不和解。眼看調解無法繼續,一旦趙乙妻子被判刑,那雙方矛盾就再無調和的可能,于是司法所將事情上報黨委政府,聯合多部門再次進行調解,在多方努力下,最終趙甲將自種田拿出一條半壟給趙乙耕種,并出具不再追究趙乙刑事責任的諒解書。
這般的圓滿結局,只是桓洞司法所調解為民的縮影。多年來,桓洞司法所推動建立調解工作規范,運用“調解+普法”的模式,調解員既是“矛盾化解員”,也是“法治宣傳員”,更是老百姓的“貼心小管家”。今后,桓洞司法所將積極踐行“忠誠、為民、尚法、擔當”的司法行政精神,在基層平安建設、維護社會穩定、普法依法治理、公共法律服務等領域深耕細作、出新出彩,讓司法行政的陽光溫暖每一位群眾。